close

  眼下正是中藥材冬季產新的時節,雖然這個季節在地里幹活非常寒冷,藥農們的內心卻是熱乎乎的,今年的藥材不僅豐收了,而且還能賣個好價錢。對於世代以種莊稼為生的農民來講,投資小、見效快,銷路還不愁的中藥材種植業猶如一劑致富的“良方”。
  近年來,我省中藥科技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,正從中藥資源大省向中藥科技產業大省轉變。目前,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中藥材規範化生產體系。全省種植面積達150餘萬畝,建成了太行山、大岳山、恆山、晉南邊山丘陵區四大中藥材生產基地。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,中藥材產業已成為我省農民致富的亮點產業。
  拓寬鄉村農業增收之路
  作為全省最大的人工種植中藥材基地——聞喜縣,這兩天當地的藥農們正在算著他們手中的豐收賬。
  “我家裡有13畝地都是黃芩,孩子都不在家,就我一個人種地,黃芩種著省事,一年能收入五六萬元。”薛店鎮溝渠頭村的村民張吳珍這幾天都在地里忙著收穫黃芩。
  溝渠頭村是有名的中藥材專業村,村裡有三千多畝中藥材,占到全村耕地面積的八成。黃芩的產量很高,最近的黃芩收購價格是每斤2.2元,每畝可以產2000斤,而價格卻是小麥、玉米等普通農作物價格的兩到三倍。現在種植中藥材已經成為當地農民朋友們收入的重要來源。
  村支部書記楊鎖勝告訴記者:“自從種了黃芩以後,村裡每年能收150萬多斤,別看這麼多,倒是不愁賣,客戶就在我們村住著,有多少就收多少。”從河北保定過來的中藥材收購商時博輝,這段時間每天能在村裡收購3萬斤左右的黃芪,他說,過段時間準備再收點柴胡和遠志。
  聞喜縣是一個典型的半山區縣,尤其是北垣的幾個鄉鎮,土地貧瘠,乾旱少雨,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種植模式養育著這裡的父老鄉親,小麥的一年一收僅僅使他們不至於挨餓。窮則變、變則通,一些在外面闖盪多年長了見識的農民,開始向幾千年來中藥材野生和繁育傳統技術發起了挑戰。他們充分利用該村周圍遠志、柴胡、黃岑等野生資源豐富的優勢,萌生出變野生資源為家種繁殖的念頭,經過屢次試種終於獲得成功。嘗到甜頭的藥農還成立了聞喜縣中藥材協會。經過幾年的大力發展,種植面積僅遠志這一品種在全國就居首位,年銷售量占全國總銷量的60%,僅在聞喜縣薛店鎮每年就可以加工90萬斤的遠志藥材,而其中有一半都將銷往日本、韓國等國家,價格達到了每公斤140元。目前,聞喜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1萬畝,藥材經紀人500多人,每年可給農民帶來3億元的收入,全縣已經形成了中藥材種植、生產、加工、營銷一體化的格局,成為全省最大的人工種植藥材基地縣。
  點燃農民奔小康的希望
  在“中國綠色生態山茱萸示範縣”——陽城縣,一串串晶瑩剔透的山茱萸果成為初冬山野里一道別樣的風景。
  “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!”看到如翡翠一般晶瑩剔透、飽滿圓潤的果子,蟒河鎮輝泉村黨支部書記劉軒太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。他說,每年山茱萸成熟時,村民幾乎是全家出動採摘。過去還需要自己曬乾,現在好了,直接送到鎮里的合作社,一沓沓鈔票就裝進了腰包。
  11月23日,在蟒河鎮欣康園山茱萸農民專業合作社,記者看到,到處都是紅紅的山茱萸,工作人員正在忙著對收購的山茱萸進行篩選、清洗、蒸煮、加工、烘乾……
  上世紀八十年代,山茱萸在市場上很緊俏,一斤能賣到兩三百元錢,而離縣城最偏遠的蟒河鎮卻擁有10萬棵野生山茱萸樹的蟒河,村人率先嘗到了甜頭,每年光山茱萸一項,人均收入就是2000元。面對鮮活的致富典範,蟒河鎮政府因勢利導,要求每戶至少種20棵。於是,全鎮37個行政村、2000多農戶掀起了種山茱萸樹的熱潮。
  村民們用掙來的錢改善了生活,蓋房子、買摩托車、娶媳婦……與此同時,他們還學會了栽培、移苗、嫁接、保花、保果、防治病蟲害等技術,致富的本領增強了。
  “我家就種了200棵,現在已有120棵掛果。樹齡較長的每棵能產130斤,樹齡短的也能產十幾斤。”藥農劉憲明告訴記者,這些樹帶來了豐厚的收入,市場好的時候,一年賣到8000多元,而他用這些錢供三個姑娘上完了大學。
  欣康園山茱萸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吉新社說:“今年山茱萸比起往年產量高得多,每公斤價格是2.4元到2.6元。我們採取上門收購、敞開收購,老百姓什麼時候來,我們什麼時候收。”
  蟒河鎮是全國四大山茱萸基地之一,因其所產山茱萸個大、色紅、藥用價值高而馳名全國。為發揮這一優勢,他們積極衍生產業鏈,與中國農科院、山西農科院進行合作,開發了山茱萸茶、山茱萸酒、健康理療枕頭等系列產品。過去山茱萸籽都被當垃圾燒掉,現在經過處理後成為枕頭芯填充物,一個枕頭就能賣300元錢。今年,該縣3萬多畝山茱萸喜獲豐收,預計總產可達3000萬公斤,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。
  帶來農村繁榮的“裂變”效應
  在渾源縣,不少農民視黃芪為孕育致富希望的“小金庫”。
  渾源萬生黃芪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文生介紹,“黃芪長在山坡上,不占耕地、不需農藥化肥,不少六七十歲的農民靠著種黃芪每年能賺幾萬元。”據估算,種植黃芪每畝年收益在3000元以上,由於黃芪種植年限越長價值越高,收購價也逐年上升。
  素有“渾源黃芪甲天下”的美譽,為著名的“黃芪之鄉”,發展黃芪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。該縣立足本地自然資源優勢,把黃芪產業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,按照“集中連片、重點推進、示範帶動、逐步擴展”的思路,在適宜種植黃芪的鄉鎮大力推廣黃芪規範化種植,全面推行“龍頭企業+品牌+農戶”的經營模式,通過合理流轉土地、集中連片實施、聘請專家指導和全程動態跟蹤,在總結傳統種植經驗的基礎上,從種植基地選址、土地平整、行間距的控制到病蟲害的預防,全部嚴格按照國家中藥材GAP規範化生產的綜合技術要求規範實施。經過幾年來的快速發展,全縣黃芪種植面積以每年2萬畝以上的速度遞增。
  2011年,渾源“正北芪”入選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。依托“中國黃芪之鄉”、“全國道地藥材基地縣”、“正北芪”國家地理標誌三大品牌優勢,該縣進一步加大黃芪產業培育和扶持力度,通過引進黃芪深加工龍頭企業,規範田間管理,延長產業鏈條,形成了“龍頭帶基地、基地連農戶”的產業格局。先後有麗珠集團、振東藥業、亞寶藥業、省藥材公司等國內大型藥業集團投資開發黃芪產業,初步形成了多元投資、競相發展的新格局。
  目前,按照“政府推動、企業帶動、合作共贏”的方式,黃芪這一傳統的中藥材已成為該縣促進農村經濟發展、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,黃芪系列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逐年提升,渾源黃芪正逐步成為我國中藥材產業領域的一張靚麗名片。
  本報記者 張雲  (原標題:中藥材:“種出”農民致富新希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k34ikpuk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