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山網訊(記者周華林 蘭玲玲報道)這裡有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乾沙漠,有被稱為“萬山之祖”的昆侖山,還有位於新疆最南端的策勒縣——十四師一牧場就處在這樣一個地理環境中。這裡風沙肆虐,氣候乾旱,維吾爾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%以上,一牧場還是兵團最偏遠的少數民族聚居團場。
  普及雙語教育、培養少數民族幹部、保障安居樂業、推動兵地共建,一牧場發揮兵團特殊體制優勢,多措並舉發揮凝聚各族群眾大熔爐的作用,匯聚起維護社會穩定的強大合力。
  30 多年來,一牧場各族職工群眾和睦相處、和衷共濟,未發生一起非法宗教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。策勒縣縣委書記朱才斌說:“一牧場已成為策勒縣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。”
  實施了62 年的雙語教育模式,搭建起各族群眾情感交融的“彩虹橋”
  高山下,草場旁,整齊的校舍內,一群戴著紅領巾的維吾爾族孩子正在操場上開心地玩耍。
  “叔叔阿姨好!”看到記者,孩子們異口同聲地用漢語說道,歡快活潑的氣息撲面而來。
  “班裡的孩子們漢語都說得這麼好嗎”記者問道。穿著艾德萊絲綢裙子的四年級學生阿米娜·塔依答道:“我們從學前班就開始學漢語、用漢語,漢語說得都很流利!”
  戴著小花帽的四年級學生卡德爾· 普拉提自豪地說:“我是家裡的小翻譯,爸爸媽媽看漢語電視新聞,都離不開我!”
  一牧場學校校長高小兵介紹說,學校從1952 年建歇始就實行雙語教育模式,目前學校393 名學生中,少數民族學生占91%以上,從學前班至初中,所有科目都使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雙語教學。
  在濃濃的雙語教育氛圍中,一牧場學校的很多孩子品學兼優。今年5 月,12 歲的一牧場學校小學生阿依居麥·麥提如在選拔中脫穎而出,代表兵團30多萬中小學生在共青團兵團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獻詞。雙語教學使一牧場學校聲名遠揚,相鄰的奴爾鄉、波斯坦鄉等地的維吾爾族群眾紛紛慕名將孩子送到一牧場學校。目前,地方鄉鎮的維吾爾族學生已占一牧場學校生源的30%。
  “雙語教學模式堅持了62 年,發揮的作用非常大∩以說,學校就是凝聚兵地各族群眾的‘熔爐’。”高小兵說,“在一牧場,各族群眾懂漢語、說漢語,人們走家串戶,共同勞作,沒有身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感覺。”
  語言的紐帶,搭建起各族群眾相融相交的“彩虹橋”。在採訪中,我們瞭解到,一牧場各族職工群眾和睦相處,親如一家。很多維吾爾族職工都有自己的漢語名字。如職工努爾買買提·達吾提,他的身份證上的名字叫劉星,是他在一牧場學校上學時的漢族班主任起的;在三連,說起買買江·克裡木,大家都是一頭霧水,稱“老王”,則沒有人不知道他。
  “牧場有40 多位維吾爾族群眾擁有漢語名字,顯示出語言交融促進民族團結的強大能量。”一牧場場長肖安家說。
  拴心留人,助力成長,50多名維吾爾族共產黨員為“大熔爐”添油加柴
  在大學畢業生吳秋風眼中,一牧場太小了,不用一刻鐘就能把場部游覽一遍;同時,一牧場又太大了,114 萬畝草場遍佈昆侖山山麓,2000 多人居住在海拔2100 米至4000 米的草原和山區。
  “這樣一個地方,應該會安靜到寂寞吧。”2012 年8 月,來一牧場工作的第一天,走在被當地人戲稱為“一環”的水泥小路上,吳秋風鬱悶地想∩到了晚上,她發現,完全不是這回事!
  夕陽西下,一牧場文化活動中心前,廣場舞勁爆有力;活動室內,各族青年在歡聲笑語中排練節幕燈光球場上,叫好聲一片……牧場的夜晚如昆侖山上的星星般閃亮,打動了吳秋風的心。
  今年6 月8 日,吳秋風與同在一牧場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楊斌舉行了熱鬧的婚禮,把根扎在了一牧場這片土地上。
  一牧場距離和田市260 餘公里,地處偏遠,氣候惡劣,如何留住人才,帶動少數民族黨員幹部為“大熔爐”添油加柴
  “拴心留人,助力成長。”一牧場政委施永學告訴記者。
  施永學說,3 年來,一牧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每年超過1.5 億元,路寬了、樹綠了、樓房建起來了、活動搞起來了,一牧場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。同時,該場黨委重視培養少數民族優秀乾鉑給崗位、壓擔子,開展各類學習、技能比賽,讓各族青年“動起來、亮出來”,一批青年人才脫穎而出。
  “在牧場出生,在牧場加入中國共產黨,在牧場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。在我眼裡,一牧場最美麗。”採訪維吾爾族共產黨員、一牧場林業站站長圖妮莎罕·阿卜杜熱合時,她動情地說。
  大學畢業後,圖妮莎罕·阿卜杜熱合回到一牧場任園林技術人員,第一年就給連隊的核桃樹動了“整形”手術,使核桃單產提高了8 公斤。敢說敢乾的圖妮莎罕·阿卜杜熱合受到各族職工群眾的尊重,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少數民族幹部。
  烏魯木齊“7·5”事件發生後,圖妮莎罕·阿卜杜熱合焦急不已,她和丈夫組成“夫妻宣講組”,帶著7 個月的身孕走訪了179 戶少數民族家庭,為少數民族職工群眾講解事件真相,鼓勵他們認清形勢、團結一心。這些年,不論和田地區維穩形勢如何複雜,一牧場各族職工群眾始終堅定不移地維護團結穩定大局。
  愛牧場、愛新疆、愛祖國,一牧場維吾爾族黨員幹部爭當民族團結、維護社會穩定的“領頭羊”。
  三連副連長吐遜托合提·斯拉吉在連隊黨支部的帶領下幫扶7 戶貧困職工脫貧,不僅自己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還培養、發展弟弟買乎托提· 斯拉吉也入了黨;共產黨員買買提明· 買買提支持國防建設,先後送3 個兒子從軍報國……“多年來,一牧場發展維吾爾族共產黨員57 人,培養少數民族處級以上幹部近30 人。”施永學說。
  保障安居樂業,推動兵地共建,築起團結穩定的鋼鐵長城
  喝過奶茶,一牧場六連職工姑吐拉罕·司馬義便開始動手拆羊圈。再過幾個月,她就要搬到牧場的牧工定居新房去啦∩在這之前,姑吐拉罕· 司馬義並不想搬家,她捨不得栽下的樹、壘起的羊圈,在連隊幹部面前哭了好幾回。
  “那天,我跑去看新房子,新房子太漂亮啦,還有衛生間,能洗熱水澡……”姑吐拉罕·司馬義恨不得第二天就搬進去。
  要穩定,先安居。目前,一牧場已建成富民安居房477 套,85%以上的職工住上了漂亮的新番生活和心情都變了樣。
  增強各族職工群眾的凝聚力向心力。一牧場對內保障安居樂業、對外搞好兵地共建,促進兵地共融、共同發展。
  一牧場條件艱苦,土地貧瘠,部分維吾爾族職工還掙扎在貧困線上。多年來,一牧場黨委班子成員、機關幹部每人每年捐款1500 元、1000 元扶助少數民族職工脫貧。近3 年,全場又有37 戶維吾爾族職工扔掉了貧困帽子。
  註重用先進文化引領各族職工群眾。在一牧場,人人講民族團結,人人懂民族政策,各族職工群眾在互幫互助中建立起深厚友誼。
  一牧場離退休幹部職工遍佈天山南北,不論家在最北邊的阿勒泰,還是最西邊的伊犁,只要得知一牧場幹部職工去世的消息,領導幹部都會親臨慰問,幫助料理後事。
  “不說別的,就這些事兒,讓大家心裡熱乎乎的!”一連職工肉孜·托合提說,“牧場就是我們的家,誰要想搞破壞,我們決不答應!”
  一牧場與策勒縣奴爾、波斯坦等4 個鄉相鄰。多年來,一牧場積極與策勒縣共建共融、共同發展。策勒縣委書記朱才斌說:“ 多年來,一牧場總是把策勒縣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。”
  今年2 月12 日,於田縣發生地震,在災後重建工作中,一牧場投入160 萬元無償為阿其瑪村修建水渠,投資40 萬元為奴爾鄉修建2 座溫室大棚,幫助災區群眾儘快改善生產生活條件。
  與沙漠相鄰,策勒縣水資源十分寶貴。近年來,一牧場投資500 萬元修建起一條長16.8 公里的防滲渠,其中7 公里流經奴爾鄉尤卡阿西木村和馬場,灌溉著兩個村的5000 餘畝耕地。
  在採訪時,記者發現,兵地共建的事例多得像戈壁上的芨芨草,說也說不完。
  “當年,一牧場在四連建造太陽能電站,看到夜晚我們村漆黑一片,就千辛萬苦把電網拉了過來,群眾非常高興。”恰哈鄉烏庫村村民哈努爾·熱賽克感激地說。
  “以前我們都喝澇壩水,一牧場把自來水引到了我們村,從那以後,得病的人少多了!”阿其瑪村村民塔依江· 肉孜說。
  在促進兵地共建的同時,一牧場與策勒縣實現維穩責任共擔。多年來,一牧場與策勒縣每月召開一次維穩聯席會議,每季度與相鄰的奴爾鄉舉行一次反恐演練,每年舉辦一次兵地維穩總結大會。
  跨鄉、跨村居住的退離休信教群眾一直是維穩工作的盲點和難題。對此,一牧場與策勒縣共同實施退離休信教群眾屬地管理辦法,並與17 個清真寺、14 個村黨支部、4 個宗教委簽訂了宗教目標管理責任書。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、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,一牧場凝聚起各族群眾維護穩定的強大合力,在促進策勒縣長治久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  溫潤以澤,是為美玉。在和田這片熱土上,一牧場正如一塊美玉,散髮著光華。  (原標題:十四師一牧場發揮凝聚各族群眾大熔爐作用紀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k34ikpuk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